每年春秋季,儿科门诊总会出现一批反复打喷嚏、流清涕的“小鼻痒星人”。这些看似感冒的症状,实则是过敏性鼻炎在作祟。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过敏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达7.8%-20.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掌握科学防治方法,能帮助孩子远离“鼻部危机”。
病因溯源:过敏原与免疫系统的“错误对话”
过敏性鼻炎本质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敏原)的过度反应。常见过敏原分为两类:
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藏匿于床垫、地毯)、花粉(春季树木/秋季杂草)、霉菌(潮湿环境)、动物皮屑(猫狗唾液蛋白)
食入性过敏原:牛奶、鸡蛋、海鲜等,但仅占儿童病例的5%-10%
当过敏原首次进入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再次接触时,IgE会触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引发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
症状识别:与感冒的“三同三不同”
家长常误将过敏性鼻炎当感冒,需注意:
特征 | 过敏性鼻炎 | 感冒 |
发热 | 无 | 常伴低热 |
病程 | 持续>2周,反复发作 | 5-7天自愈 |
鼻部症状 | 清水样涕,夜间加重 | 初期清涕,后期脓涕 |
眼部症状 | 60%患儿伴眼痒、结膜充血 | 罕见 |
季节性 | 春秋季高发 | 冬春季高发 |
家族史 | 50%患儿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 无明确关联 |
预防体系:环境管控+免疫调节
尘螨防控“四步法”
1. 洗: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床罩
2. 晒:床垫、枕头每月阳光下暴晒2小时
3. 扫:使用吸尘器(配备HEPA滤网)每周深度清洁地毯、窗帘
4. 替:用百叶窗替代布艺窗帘,避免使用毛绒玩具
花粉防护“三重屏障”
物理屏障:花粉季(3-5月、8-10月)关闭门窗,使用新风系统
个人防护:外出佩戴N95口罩+护目镜,归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药物预防:花粉播散前2周开始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
免疫调节“双管齐下”
营养支持:每日补充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和益生菌(酸奶、发酵食品)
运动干预:每周3次游泳(湿润鼻腔)或慢跑,增强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
缓解方案:阶梯治疗+精准用药
一线药物(首选)
鼻用糖皮质激素:糠酸莫米松(3岁以上)、丙酸氟替卡松(4岁以上),每日晨起喷鼻1次,疗程≥2周
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滴剂(1岁以上)、氯雷他定糖浆(2岁以上),每日1次,缓解鼻痒喷嚏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岁以上),尤其适合合并哮喘患儿
二线药物(按需使用)
鼻用减充血剂:赛洛唑啉鼻喷剂(6岁以上),连续使用≤7天,避免药物性鼻炎
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滴鼻液(4岁以上),需在过敏季前1-2周预防性使用
非药物疗法
生理盐水冲洗:每日2次,使用等渗盐水(0.9%氯化钠),水温37℃左右,配合鼻腔冲洗器
中医序贯疗法:通过蒸汽熏鼻、蒸馏液点鼻等方式,适用于婴幼儿及备孕人群
家庭护理: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 正确擤鼻: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涕,避免双侧同时用力
2. 湿度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50%,使用加湿器时需每日换水清洁
3. 症状监测:记录“鼻部日记”(发作时间、诱因、用药反应),每3个月复查过敏原
4. 并发症预警:出现持续性鼻塞、头痛、嗅觉减退,需警惕鼻窦炎或鼻息肉
面对过敏性鼻炎,家长需建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科学认知。通过精准环境管控、合理用药及免疫调节,绝大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当家庭护理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脱敏治疗(舌下免疫治疗),帮助孩子重建免疫耐受,真正实现“鼻炎不反复,成长更无忧”。
作者: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儿科 谢春丹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