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为啥更需要补维生素D?这3个原因家长要知道

来源:河南交通广播 时间:2025-06-26 浏览:

对于早产儿家庭而言,维生素D的补充常被视为“营养必修课”。数据显示,我国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62%-75%,远高于足月儿的30%-40%。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早产儿独特的生理机制。本文将从三个关键维度,解析早产儿为何更需要科学补充维生素D。

 

 一、先天储备不足:子宫内的“维生素D欠账”

 

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获取维生素D,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妊娠后期。足月儿(孕37周以上)在子宫内可积累约200-3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储备,而早产儿因提前出生,往往仅完成50%-70%的储备量。例如,孕32周出生的早产儿,其体内维生素D水平可能仅为足月儿的1/3。

 

更严峻的是,若母亲孕期存在维生素D缺乏(我国孕妇缺乏率超70%),早产儿的先天储备将进一步缩水。北京某三甲医院的研究显示,母亲孕期25-羟维生素D水平<20ng/mL时,早产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风险增加3.2倍。这种“先天欠账”使得早产儿从出生起就面临维生素D缺乏的隐忧。

 

 二、生长需求激增:追赶生长的“营养透支”

 

早产儿出生后需经历“追赶生长”,其骨骼发育速度可达足月儿的1.5-2倍。以体重2kg的早产儿为例,每日需摄入400-800IU维生素D以支持骨骼矿化,而相同体重的足月儿仅需400IU。这种差异源于早产儿骨骼中未矿化的骨样组织堆积更快,若维生素D供应不足,将直接导致佝偻病风险激增。

 

临床案例中,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的早产儿常在1-3月龄出现颅骨软化、方颅等典型佝偻病症状,X线片可见骨骺端增宽、杯口状改变等特征性表现。而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的早产儿,其骨密度值较未补充组高23%,佝偻病发生率降低67%。

 

 三、吸收代谢障碍:脆弱系统的“双重挑战”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与肝肾功能尚未成熟,构成维生素D吸收与代谢的双重障碍:

 

1. 肠道吸收效率低:早产儿肠道黏膜发育不完善,维生素D受体表达量仅为足月儿的60%-70%,导致口服维生素D的生物利用率下降。

2. 肝肾功能不足:维生素D需经肝脏25-羟化、肾脏1α-羟化转化为活性形式。早产儿肝脏酶活性仅为足月儿的40%-50%,肾脏1α-羟化酶活性更低,进一步限制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

3. 疾病影响: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胆汁淤积症等疾病的早产儿,维生素D吸收率可降低50%以上。这类患儿常需通过静脉补充维生素D,剂量可达常规量的2-3倍。

 

 科学补充方案:个性化与安全性并重

 

针对早产儿的特殊需求,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明确推荐:出生后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 800-1000IU/日,3月龄后调整为400IU/日,持续至2岁。具体实施需注意:

 

1. 选择剂型:优先使用维生素D3滴剂(生物利用率比D2高30%),每日1次,直接滴入婴儿舌下或混入少量母乳。

2. 监测指标:每3个月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目标值维持在30-50ng/mL。若出现食欲减退、频繁呕吐等过量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3. 综合干预:每日户外活动10-15分钟(避开正午阳光),母乳喂养时母亲每日补充600IU维生素D,配方奶喂养者需计算奶粉中维生素D含量(每100ml约含40-60IU)。

 

 家长行动指南:从认知到实践

 

1. 出生后72小时内启动补充:早产儿出院时应获得维生素D补充处方,家长需严格按医嘱执行。

2. 记录补充日志:使用专用APP记录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避免与其他营养剂(如钙剂)同时服用导致吸收竞争。

3. 定期儿童保健:每1-2个月进行生长发育评估,重点关注头围、身长、骨密度等指标。

4. 警惕隐性缺乏:若早产儿出现夜惊、多汗、枕秃等非特异性症状,即使未到检测周期也应提前就医。

 

维生素D的补充对早产儿而言,不仅是预防佝偻病的“营养盾牌”,更是支持其追赶生长、构建免疫防线、促进神经发育的“生命钥匙”。家长需以科学认知为基石,通过个性化方案与严密监测,为早产儿筑牢健康成长的营养根基。

作者: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张丹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
HEALTHY HENAN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

栏目名称
《健康河南》栏目
播出频道:
河南广播电视台FM107.4 
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五17:00-18:00

分享健康知识
共担健康责任


复制成功

微信号码:15890093358
添加微信好友,了解更多详情。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