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腰痛得厉害,还总想上厕所,体温也升到38.5℃了!”32岁的李女士捂着腰部,面色焦虑地走进诊室。经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肾盂肾炎——一种由细菌感染引发的上尿路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肾周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医学研究,解析这一疾病的典型表现、诊断要点及科学防治方法。
一、腰痛+尿频+发烧:急性肾盂肾炎的“三联征”
急性肾盂肾炎的典型症状可归纳为“三联征”:
1. 腰痛:多为单侧或双侧肾区持续性钝痛或绞痛,叩击时疼痛加剧,提示肾脏包膜受牵拉或肾盂扩张。
2. 尿频、尿急、尿痛:细菌刺激膀胱三角区引发膀胱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
3. 发热:体温常骤升至38.5℃以上,伴寒战、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案例警示:28岁的程序员张先生因连续加班后出现腰痛、尿频,自认为“肾虚”未就医,3天后突发高热昏迷,检查发现双侧肾盂积水伴脓毒血症,最终通过急诊引流术转危为安。
二、细菌如何“攻陷”肾脏?三大诱因需警惕
急性肾盂肾炎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70%-90%),其感染途径主要包括:
1. 逆行感染:细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再通过输尿管侵入肾盂。女性因尿道短直、经期免疫力下降,发病率是男性的8-10倍。
2. 血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血液播散至肾脏,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
3. 淋巴感染:盆腔炎症经淋巴系统蔓延至肾脏,临床较少见。
高危因素:
尿路梗阻:肾结石、前列腺增生导致尿液滞留,为细菌繁殖提供温床。
医源性操作:导尿管、膀胱镜等器械使用未严格无菌,感染风险增加3-5倍。
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白蛋白流失,黏膜防御屏障受损。
三、诊断“金标准”:从症状到实验室的精准判断
确诊急性肾盂肾炎需结合以下检查:
1. 尿常规: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5个/HPF,伴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受累);尿培养阳性率达80%-90%,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
2. 血液检查:C反应蛋白>10mg/L、降钙素原>0.5ng/ml提示严重感染;血培养阳性率约15%-30%,多见于败血症患者。
3.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发现肾盂扩张、肾实质低回声;CT平扫+增强可明确脓肿位置,指导穿刺引流。
鉴别诊断:需与肾结石(突发绞痛伴血尿)、腰椎感染(低热盗汗伴椎体破坏)、带状疱疹(神经痛伴皮肤疱疹)等疾病区分。
四、科学治疗:抗生素+支持疗法双管齐下
1. 抗感染治疗:
轻症患者:口服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0.5g/日)或头孢类(如头孢克肟0.4g/日),疗程10-14天。
重症患者:静脉滴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2g/日)或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1g/日),体温正常后改为口服,总疗程2-4周。
特殊人群:孕妇禁用喹诺酮类,可选头孢呋辛;老年人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2. 支持治疗:
补液:每日饮水2000-3000ml,保持尿量>1500ml/日,促进细菌排出。
碱化尿液:口服碳酸氢钠1g,每日3次,缓解尿路刺激症状。
退热镇痛:体温>38.5℃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0.5g,腰痛明显者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0.4g)。
3. 并发症处理:
肾周脓肿: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
败血症:升级抗生素为美罗培南1g,每8小时一次,并监测血流动力学。
五、预防胜于治疗:五招远离肾盂肾炎
1. 多饮水,勤排尿:每2-3小时排尿一次,避免尿液浓缩。
2. 注意个人卫生:女性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减少肠道细菌污染;经期勤换卫生巾。
3. 避免憋尿:长期憋尿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尿液反流至肾脏。
4. 治疗基础疾病:及时解除尿路梗阻(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结石),控制血糖(HbA1c<7%)。
5. 性行为防护: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并口服单剂量抗生素(如呋喃妥因50mg)预防感染。
六、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若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提示病情加重,需紧急处理:
持续高热>39℃伴寒战
腰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肾区包块
少尿或无尿(每日尿量<400ml)
意识模糊、血压下降(提示感染性休克)
结语:急性肾盂肾炎并非“小毛病”,其发病率占尿路感染的20%-30%,女性一生中患病风险高达60%。通过科学防治,90%的患者可完全康复。若您或家人出现腰痛、尿频、发烧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就诊,切勿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脏内科 宁小元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