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抽血是医疗检查中常见的环节,通过抽取血液样本,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帮助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然而,为了确保抽血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患者在晨起抽血前需要注意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晨起抽血的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检查。
饮食与作息调整
合理饮食
抽血前一天,患者应避免食用过于油腻、高蛋白、高糖食物,严禁饮酒,以免影响检验结果。油腻食物可能导致血脂水平升高,影响血脂检测的准确性;高蛋白食物可能干扰肾功能检测的准确性;饮酒则会影响肝功能检测结果。如果抽血检查的项目要求空腹,应按照医院要求在检查前8~12小时内禁食,以保持空腹状态。空腹是指从前一晚的晚餐后开始,不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少量饮水。
避免剧烈运动
抽血前两天,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白细胞生理性升高,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剧烈运动还会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增加,影响血液成分的稳定性。因此,抽血前一天晚上应尽早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调整作息
熬夜和过度劳累会导致转氨酶升高,造成肝功能指标异常。因此,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前一天晚上应按时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确保第二天抽血时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穿着与心理准备
穿着宽松
抽血当天,患者应穿着宽松、易脱的衣物,特别是衣袖部分。避免穿着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以免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因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肿。同时,避免穿着紧身裤或连衣裙,以方便抽血操作。
心理准备
抽血前,患者应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过度的紧张情绪会使血管收缩,增加采血困难。可以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对于有晕针史的患者,可以提前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医务人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抽血前的具体准备
清洁皮肤
抽血前,患者应保持抽血部位的皮肤清洁。如果皮肤上有污垢或油脂,可能会影响抽血操作的顺利进行。可以用温水和肥皂清洗抽血部位的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避免服用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
如果患者在抽血前服用了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如降糖药、降脂药等,应提前告知医务人员。这些药物可能会干扰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保持空腹状态
对于需要空腹抽血的项目,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患者应确保在抽血前保持空腹状态。空腹时间一般为8~12小时,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的空腹时间可能导致血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升高;过短的空腹时间则可能无法充分反映血液成分的真实情况。
避免大量饮水
抽血前,患者应避免大量饮水。大量饮水会稀释血液比例,容易造成检验结果的负偏差。但是,如果口渴难耐,可以少量饮用白开水,一般不超过200毫升。
抽血时的注意事项
固定采血时间
有些血液成分日间生理变化较大,如激素类和酶类检验项目。因此,患者应相对固定采血时间,一般以清晨空腹采血为宜。常规静脉血标本采集最好在起床后1小时内进行。
放松心情
抽血时,患者应保持放松状态,避免因恐惧造成的血管收缩。可以握紧拳头,使静脉更加充盈,便于医务人员找到抽血点。同时,可以与医务人员交流,转移注意力,减轻紧张情绪。
配合医务人员操作
在抽血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操作。当医务人员找到抽血点后,应用消毒棉签对皮肤进行消毒。然后,患者应保持手臂稳定,不要随意乱动,以免扎错位置或引起皮下出血。
按压止血
抽血后,患者应立即用消毒过的干棉块压紧穿刺部位。按压位置应在皮肤针孔及向上两厘米进针处的范围,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避免揉搓,以免造成皮下血肿。按压时间应充分,每个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止血。
抽血后的护理与观察
保持抽血部位清洁
抽血后,患者应在24小时内尽量保持抽血手臂的清洁卫生,不要淋浴或桑拿。避免用抽血的手臂提拉重物,增加抽血后的皮肤再出血的风险。
观察身体状况
抽血后,患者应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可能是低血糖或晕针反应,应立即平卧,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方可离开。
处理局部淤血
如果抽血后出现局部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热毛巾湿敷,促进淤血吸收。如果淤血范围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结语
晨起抽血是医疗检查中常见的环节,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在抽血前应调整饮食与作息,穿着宽松衣物,做好心理准备;抽血前需清洁皮肤,避免服用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保持空腹状态,避免大量饮水;抽血时应固定采血时间,放松心情,配合医务人员操作;抽血后应按压止血,保持抽血部位清洁,观察身体状况,处理局部淤血。通过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疗检查,确保抽血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河南省胸科医院 吴萍萍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