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较快的传播速度。尤其在托幼机构和家庭中,易发生集体感染和聚集发病现象。因此,作为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手足口病防治手册,供家长们参考。
一、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性、出疹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等。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高发。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患者或带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粪便等传播。
二、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皮肤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等。
1.皮肤症状:口腔、手、足、臀部等多个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2.消化系统症状:肠道病毒首先在肠道内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
3.呼吸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等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5.全身症状:感染肠道病毒会产生外源性的致热源,刺激体温中枢,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方法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1.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手、足、口、臀等部位是否出现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2.病原学检查:通过检查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中是否含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或分离到肠道病毒,以确诊手足口病。
3.血清学检查:检查血清中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是否有4倍以上升高,以辅助诊断。
四、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加强隔离、饮食管理、物理降温、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等。
1.加强隔离:患儿应注意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患儿使用过的个人物品应彻底消毒处理。
2.饮食管理: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多吃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同时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3.物理降温:如发热症状明显,可使用温水毛巾擦拭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有利于降温。也可遵医嘱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4.局部用药: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阿昔洛韦乳膏等药物缓解病情。
5.口服药物: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药物改善病情。
五、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冲洗双手。
2.避免前往人多场所: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3.接种疫苗: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但请注意,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4.定期清洁消毒: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家居物品也要暴晒或消毒。
六、总结
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但通过加强个人卫生意识、接种疫苗、定期清洁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传播。家长应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孩子的营养和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清洁的成长环境。
作者:河南省舞钢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冯冰冰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