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疗效显著且历史悠久。然而,正确服用中药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病情、体质和药物性质需要不同的服用方法。以下是详细的中药服用指南,帮助您科学、有效地服用中药。
一、服药时间
1.晨服:补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药物宜晨服,以借人体的阳气、脏气充盛之势,祛除病邪。
2.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能迅速进入肠中,保持较高浓度,充分发挥药效。健胃药、驱虫药均宜空腹服。
3.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因饭后胃中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治疗心肺病和一般疾病常采用该服法。
4.睡前服:心脏病、滋阴健胃、涩精止遗药、缓下剂及安神药宜在临睡时服。
5.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掌握发病规律可在发病前适当服用,如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6.不拘时服:解热发汗药、泻下剂药物以微汗、缓泻度,不拘于定时服用。
二、服药方法
1.温服:在药液不热不冷时服用,以防过冷、过热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2.热服:煎好后药液还较热时服用,以患者适应为度。适用于辛温解表药治疗外寒症,以及治疗内寒症时,帮助祛除沉寒痼疾。
3.冷服:药液放凉后服用,适用于热症或真热假寒症,用苦寒清热药治疗内热症。凉血、止血药也可用此法。
4.顿服:一次将药服完,迅速发挥药效,多用于重症和胃肠道病患者。
5.频服:不同时段服不同浓度的药液,分数次频频饮用,多用于咽喉病患者。
三、服药次数
1.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服:可保持血药浓度均衡、持久、稳定,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
2.病情较轻的慢性病:可隔日1剂。
3.药性较剧烈的药物:采用一次顿服的方法,以免损伤正气。
4.咽喉、食管等部位疾病:采用频服之法,每日数次徐徐含咽,使药物慢慢通过病变部位,持续发挥作用。
四、服药禁忌与注意事项
1.忌口: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臭等刺激性食物。脾胃虚弱者更应注意。
服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平肝、润肺、明目等药物时,忌酒、蒜、可乐、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温刺激之品。
服用温经、补阳、涩精止泻、祛风湿、止寒痛药物时,忌食冷饮、生梨、螃蟹、柿子、竹笋等寒凉之品。
皮肤病患者,应忌咸水鱼类、羊肉、臭豆腐、猪头肉等诱发食物;水肿病患者要禁食腌制食品及盐。
2.忌服药过量:催吐药过量会伤脾胃;清热药过量能导致中焦部分阳气衰微;理气药用量过多易耗气伤阴。
3.药物相互作用:服用中药期间,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4.观察反应:注意服药后的反应,如服泻下药或驱虫药后应注意便次数、质量、颜色、气味,有否虫体排出等。
5.保持良好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合理膳食,有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和预防病症的发生。
五、总结
中药的服用方法需要根据病情、体质和药物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服用中药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享受中药的益处。同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通过正确使用中药,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焦作市中医院制剂中心 罗红丽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