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症,不少患者一听到这个病名,就认为只能卧床静养。然而,一味卧床并非最佳恢复方式。作为中医骨伤科医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中医康复训练如何助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科学恢复,打破认知误区。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属于 “腰痛”“痹症” 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强调了腰部与肾脏的紧密联系。中医认为,肝肾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年老体衰、长期劳损等因素会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无法濡养筋骨,使腰椎变得脆弱;而风寒湿邪侵袭、外力损伤或久坐久站等,则是诱发疾病的外在因素。风寒湿邪侵入人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气血瘀滞于腰部,就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打破误区:卧床休息并非唯一选择
虽然在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期,适当卧床休息能够减轻腰椎压力,缓解疼痛症状,但长期卧床会带来诸多弊端。一方面,会导致腰部肌肉废用性萎缩,进一步削弱腰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在病情稳定后,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患者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椎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中医康复训练方法
急性期:温和放松
在急性发作期,疼痛较为剧烈,此时应避免大幅度活动,以温和的康复训练为主。可尝试腰部热敷,将粗盐炒热装入布袋,趁热敷于腰部,温度以能耐受为宜,每次 15 - 20 分钟。热敷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也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腰部按摩,采用揉法、按法等轻柔手法,放松紧张的腰部肌肉,切忌用力过猛加重病情。
缓解期:强化锻炼
当疼痛有所缓解,进入缓解期后,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强化锻炼。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舒缓,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运动,能够有效锻炼腰部肌肉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时,通过腰部的旋转、屈伸,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同时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腰部血液循环。比如 “云手” 动作,腰部的左右转动能充分活动腰椎关节 。
八段锦:八段锦中的 “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通过前屈后伸,拉伸腰部肌肉和韧带,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力量;“背后七颠百病消” 则通过踮脚震动,刺激足底穴位,调节全身气血,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恢复也有帮助。
小飞燕: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每次保持 3 - 5 秒,然后放松,每组做 10 - 15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此动作能有效锻炼腰背肌,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掌、双肘、肩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到肩部、腹部、膝关节一条直线,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 20 - 30 个为一组,每天早晚各做两组,同样有助于增强腰背肌肉力量 。
恢复期:巩固提升
在恢复期,除了坚持上述锻炼方法,还可以尝试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例如,进行瑜伽中的猫牛式、蝗虫式等体式,进一步强化腰部肌肉和核心肌群;也可使用健身球进行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腰椎的稳定性。同时,结合中医的穴位按摩,如按摩肾俞穴、委中穴、命门穴等,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巩固康复效果。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康复训练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运动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麻木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此外,康复训练贵在坚持,只有长期规律地进行锻炼,才能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并非只能卧床休息,中医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恢复途径。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不同阶段的训练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腰部力量,改善腰椎功能,重获健康生活。
作者:周口东新医院中医科 李闯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