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作为人体的 “营养加工厂”,一旦出现问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不适就会接踵而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吃药,却不知道小小银针也能成为调理胃肠的 “高手”。针灸凭借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的优势,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胃肠功能,对多种胃肠疾病都有显著疗效,接下来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改善消化不良,提升消化动力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具有餐后腹胀、易饱等典型症状,针灸疗法对于该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刺激足三里、中脘以及内关等重要穴位可实现胃肠功能改善目的。足三里属于胃经要穴,有着明显的调和脾胃功效,所以被人称为“长寿穴”,该穴位可推动胃肠蠕动,调整消化液分泌。中脘穴处在腹部中间,直接联系胃腑,具备加强胃动力,改进消化吸收效能的作用。内关穴善于和胃降逆,对于纾解恶心呕吐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二、应对腹泻,调节肠道功能
针灸针对饮食不当引发的急性腹泻以及因脾胃虚弱造成的慢性腹泻,都有着明显的疗效。临床研究显示,通过针灸天枢、神阙以及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可有效应对腹泻。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可以调节肠道气机,从而改善肠道传导功能。神阙穴即肚脐,用艾灸法可起到温阳散寒,健脾止泻的效果。足三里则能够加强脾胃的运化机能,以此达到止泻的效果。某位因吃生冷食物而引发急性腹泻的患者,每天平均排便次数达到5~6次,而且伴有明显的腹痛,在进行中医针灸疗法时选取了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进行针灸,还配合使用神阙穴隔姜灸这种办法,单次治疗过后,患者的腹痛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排便次数也明显降低,经过连续三天的标准疗程后,患者的腹泻症状基本消失。
三、缓解便秘,促进肠道通畅
便秘患者常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症状,针灸疗法可调节肠道运动功能及分泌机能,从而改善相关症状,常用穴位包含支沟、上巨虚、大肠俞等。支沟穴属于治疗便秘的关键穴位,具备疏通腑气作用;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可以加强大肠传导功能;大肠俞通过调和气血,增进肠道动力。某老年女性长久以来深受慢性便秘之苦,每周仅排便1 - 2次,而且有明显的用力感,在针灸治疗期间,医师采用提插补泻手法对上述穴位加以刺激,并执行腹部按摩以推动肠道蠕动,经过一个月全面的综合干预之后,患者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大便质地也有了明显改善。
四、减轻胃痛,调和胃气止痛
胃病发生主要是饮食失节以及肝气犯胃等导致,胃痛则多由寒邪客胃引起。针灸治疗胃病采用调和胃气、疏肝理气方法,常用穴位为中脘、内关、公孙等。中脘穴位于腹部中央,能温通胃气;内关穴善于宽胸理气、止痛;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能通过与冲脉相交作用,调节脾胃,改善全身气机失调的症状。某位因工作压力引发情绪焦虑的患者具有胃痛、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用针灸方法针对这些穴位加以干预,而且结合心理疏导手段,经过几次治疗后,其胃痛症状明显好转。
总之,针灸疗法在调理胃肠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疗效,其原理为通过刺激穴位,激活身体自身的修复机能改善胃肠功能,是一种安全又无创且顺应自然的治疗方法,给胃肠疾病患者给予了新的干预途径。
作者:开封市中医院康复科 刘洋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