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生物学作用障碍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这种持续血糖异常引发全身多系统损害,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组织的进行性病变。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0.5%,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疾病管理需建立于深刻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化干预策略实现血糖稳态的长期维持。
一、营养干预构成疾病管理基石
控制能量摄入需要根据个人身体消耗和活动量以及体重目标来调整,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很重要。
选择碳水化合物时,既要控制量也要注意质量。优先选全谷物、豆类和富含纤维的蔬菜这类升糖慢的食物,每天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蛋白质的摄入要考虑肾脏健康,选择优质蛋白并保证适量。
脂肪摄入要严格避免反式脂肪,限制饱和脂肪,可以适当增加健康的不饱和脂肪比例。
吃饭时有个小技巧:先吃蔬菜(纤维),再吃肉类蛋类(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碳水化合物)。这样能帮助食物消化更平稳,有效减小餐后血糖的波动。
二、运动疗法改善代谢
规律运动能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血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
建议每星期进行足够时间的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骑车,并搭配几次力量训练。因为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从而提升身体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运动时间可以在餐后30分钟左右后开始,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幅度。
此外,有特定健康问题的人需要注意运动方式。比如,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避免剧烈或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以及冲击性强的运动。又如,外周神经病变患者更适合选择能减轻身体负担的运动方式像水中运动、固定器械训练等。
三、血糖监测体系提供管理依据
自我血糖监测应采用结构化方案,常规监测点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可连续获取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揭示隐匿性高血糖及无症状低血糖事件,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大的脆性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建议定期检测。它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具体控制目标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
持续葡萄糖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方式,重点关注血糖处于健康范围的时间占比,这个比例应尽量保持较高水平。
四、药物治疗需遵循循证阶梯方案
二甲双胍通常是控制血糖的首选基础药物。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生成葡萄糖和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来降低血糖。
如果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效果不够理想,就需要考虑联合其他药物。选择哪种药物需要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
比如,同时存在冠心病、心梗、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优先考虑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特定类型降糖药。
五、并发症系统筛查不容忽视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高血糖持续的时间和血糖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长期高血糖会通过多种复杂的途径损害身体,最终导致血管和神经功能受损。这表现为血管内壁损伤、血管壁增厚以及神经纤维退化。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重点包括:眼部检查,筛查视网膜病变;尿液检查,评估肾脏损伤;足部感觉检查,检测神经病变;下肢血管检查,评估动脉健康状况。
此外,每天都需要自己检查双脚,留意皮肤温度、颜色变化以及是否有伤口,这对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
六、注重健康心理管理
心理行为干预影响管理成效。糖尿病相关痛苦发生率较高,表现为疾病接受障碍、管理倦怠及并发症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治疗依从性,团体教育使自我管理达标率提升。睡眠障碍与血糖控制呈负相关,建议维持7~8小时规律睡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总而言之,糖尿病健康管理本质上是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持续调控过程。通过营养处方精准化、运动处方个体化、药物治疗精准化及监测体系动态化等多维干预,可有效维持血糖稳态,延缓并发症进展。
作者:无锡市梁溪区广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虞盛艳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