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视,但长期未控制会引发心梗、脑卒中等致命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而知晓率仅51.6%。本文梳理高血压的5大早期信号及防治要点,助您早发现、早干预。
信号一:头痛——血压波动的“警报器”
高血压引发的头痛多表现为双侧太阳穴或后脑勺的搏动性胀痛,晨起或情绪激动时加剧,活动后可能缓解。这与普通头痛不同,常伴随头晕、头胀,甚至恶心呕吐。若头痛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需警惕血压已突破临界值。
信号二:头晕——血管压力的“连锁反应”
高血压患者常感头昏沉、站立不稳,尤其在突然改变体位(如蹲下后起身)时易发。这是因血压波动导致脑部供血短暂不足,严重时可伴眼前发黑、视物旋转。若频繁出现此类症状,建议及时测血压。
信号三:鼻出血——血管脆化的“信号灯”
高血压会使鼻腔血管压力升高,导致单侧鼻出血,且反复发作。若出血量虽少但频繁,或伴头晕、耳鸣,需排查血压问题。需注意,鼻出血也可能是血液疾病或鼻腔病变,需综合判断。
信号四:心悸失眠——心脏负担的“求救声”
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跳加快、心慌,尤其在夜间或劳累后明显。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若心悸伴随胸闷、气短,需警惕高血压性心脏病风险。
信号五:视力模糊——眼底病变的“预兆”
高血压可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视力模糊、眼前黑影,甚至短暂失明。这是因视网膜动脉痉挛或硬化,若不及时控制血压,可能引发永久性视力损害。
高危人群需警惕:这些症状可能“静音”
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尤其是以下人群:
-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对血压变化不敏感;
- 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可能伴蛋白尿、水肿;
- 儿童:肥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测血压,家庭自测或社区筛查均可。
科学防治:从生活干预到药物管理
1.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限盐(每日<5克),多吃富含钾的蔬果(如香蕉、菠菜);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控重: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戒除:戒烟、限酒(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
2. 药物干预
常用药物: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类;
原则:个体化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停药。
3. 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人:警惕体位性低血压,避免降压过快;
孕妇:定期产检,筛查妊娠期高血压;
儿童:关注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肾脏疾病)。
结语:早发现,早安心
高血压虽隐匿,但通过关注早期信号、定期监测血压,可实现早期干预。记住: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医患携手,从生活细节到药物规范,全方位守护心血管健康。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别让高血压“静悄悄”威胁生命!
作者: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张海玲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