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通常不会癌变。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当血管瘤较大或生长位置特殊时,可能需要治疗,介入治疗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将带你了解肝血管瘤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在了解之后能够正确应对,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一、如何发现肝血管瘤的存在
定期体检是发现肝血管瘤的主要方式。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超声检查无创且方便,能清晰显示肝脏是否有异常肿块。体检报告中若出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可能”等描述,不要过度紧张,可进一步做腹部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留意身体变化,若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等不适,且症状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可到医院进行肝脏检查。部分较大的肝血管瘤可能导致腹部隆起,用手触摸上腹部能感觉到肿块,此时需及时检查确认。
有肝血管瘤家族史的人,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腹部超声,便于早期发现和监测血管瘤变化。
二、哪些情况需要考虑介入治疗
血管瘤直径超过5厘米,且生长位置靠近肝脏边缘或重要血管,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腹痛、腹胀等症状,此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医生会根据血管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及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是否需要治疗。血管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需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介入治疗,防止血管瘤过大增加破裂风险。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影响日常生活时,应考虑介入治疗改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血管瘤压迫胆道导致黄疸,也需要及时治疗。
三、介入治疗前家庭需要做好的准备
心理准备方面,患者可向医生了解介入治疗的基本流程,知道治疗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小恢复快,减少对手术的恐惧。家属多与患者沟通,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缓解紧张情绪,避免传递焦虑感。
身体准备上,治疗前一周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按时服药,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一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穿刺部位的皮肤,避免感染。
饮食准备方面,治疗前6小时禁食禁水,前一天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家属提前准备好治疗后所需的物品。
四、介入治疗后的当天护理要点
治疗后患者需平卧休息,穿刺部位用沙袋压迫6至8小时,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不要弯曲,防止穿刺点出血。家属需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肿胀,若敷料被血液浸湿,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后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属于正常反应,可多喝温开水,无需特殊处理。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需告知医生。患者返回病房后,若有恶心、呕吐症状,可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呕吐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术后6小时可少量饮用温开水,无不适后再逐渐进食流质食物。
五、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应对
术后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多为轻微胀痛,一般在术后1至2天内逐渐缓解。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不要自行用药。家属可通过聊天、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在37.5℃至38.5℃之间,持续3至5天,这是机体对治疗的正常反应。多喝温开水,促进代谢,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若体温超过38.5℃,可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退烧药。
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通常在术后1至3天出现。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空腹。若呕吐频繁,需告知医生,必要时给予止吐药物。
总得来讲,肝血管瘤虽为肿瘤,但良性特性决定了它并非可怕的健康威胁,我们也不必因“瘤”字恐慌,只要正视它、监测它、科学应对,就能让这颗“小瘤”不影响生活质量,守护肝脏健康与生活安宁。
作者:舞钢市人民医院 王健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