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高死亡率往往与晚期确诊密切相关,早期肺癌症状隐匿,一旦出现咳嗽、咯血等典型症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科学的肺癌早期筛查,能精准捕捉肺部微小病变,为早诊断、早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数据显示,早期肺癌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远高于晚期的10%以下,因此推广肺癌早筛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举措。
明确早筛重点人群,精准锁定风险目标
肺癌早筛并非全民普筛,需聚焦重点人群以提高筛查效率。根据我国肺癌筛查指南,40岁以上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者,均应纳入早筛范围。 长期吸烟史者是核心筛查人群,包括每天吸烟≥20支、吸烟史≥20年,或戒烟时间不足15年的人群,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筛查必要性越高。长期暴露在二手烟、三手烟环境中的非吸烟者,以及接触石棉、氡气、甲醛、放射性物质等职业致癌物的从业者,也需定期筛查。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一级亲属患病年龄小于60岁的,因遗传易感性增加,应提前启动筛查。此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肺部组织长期受炎症刺激,癌变风险升高,需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坚持早筛。
优选早筛技术:低剂量螺旋CT的核心优势
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肺癌早筛的首选技术,其优势集中体现在辐射剂量低、检出率高两大核心维度。该技术的辐射剂量仅为普通胸部CT的1/5-1/10,符合长期筛查的安全要求,即便每年一次筛查,累积辐射剂量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它对直径≥5毫米的肺部微小结节检出率超过90%,能清晰呈现肺部隐蔽部位的微小病变,有效发现早期肺癌病灶。相比之下,传统胸部X光片对早期肺癌的漏诊率较高,难以穿透胸骨、肋骨等遮挡部位,无法识别微小结节,已不再作为肺癌早筛的首选手段。
遵循科学流程,规范早筛实施
肺癌早筛需严格遵循规范的频率与流程,才能确保筛查效果。一般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若筛查结果为阴性,需持续保持每年一次的筛查频率。 若筛查发现肺部结节,需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遵循医生建议缩短复查间隔,或进一步通过增强CT、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筛查前需注意去除胸部金属异物,避免影响影像判断;筛查时需配合医生完成呼吸指令,确保影像清晰。 需特别提醒的是,筛查发现肺部结节不等于确诊肺癌,多数结节为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需通过规范随访排除风险。
早筛+健康管理,双重筑牢防护网
除了定期早筛,高危人群还应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构建肺癌防控的双重防线。戒烟是首要措施,主动吸烟者应立即戒烟,戒烟后肺部损伤可逐渐修复,患病风险会随戒烟年限增长持续下降;同时要远离二手烟、三手烟及粉尘、油烟等有害环境,室内保持通风,减少致癌物接触。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为肺部健康保驾护航。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控制炎症进展,从根源上降低癌变风险。
肺癌早筛是应对肺癌的“主动防御”手段,能让早期肺癌无所遁形。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定期参与科学筛查不是负担,而是对生命健康的郑重守护。早筛、早诊、早治,三者环环相扣,既能最大程度降低治疗成本,更能显著提升生存质量。让我们树立早筛意识,主动远离致癌风险,用科学手段筑牢抵御肺癌的生命防线。
作者: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科 魏春花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