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检报告上出现“肺部磨玻璃影”的字样时,许多人会瞬间陷入焦虑——这是肺癌的信号吗?事实上,磨玻璃影是胸部CT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它如同肺部疾病的“警报灯”,但并非所有警报都指向恶性病变。胸外科医生提醒:科学认知、规范应对,才是化解焦虑的关键。
一、磨玻璃影:肺部的“半透明警报”
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 GGO)是CT影像中肺部组织密度轻度增加但仍保持半透明状态的描述。简单来说,它像一块磨砂玻璃覆盖在肺组织上,既未完全遮挡血管纹理,又比正常肺组织密度更高。这种表现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感染性炎症:肺炎、肺结核等病原体感染会导致肺泡内炎性渗出,形成磨玻璃影。例如,病毒性肺炎早期常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而肺结核的磨玻璃影多伴随局部坏死。
非感染性炎症:过敏性肺炎、肺泡蛋白沉积症等疾病会引发肺泡内液体或细胞堆积,形成特征性磨玻璃影。
纤维化与水肿:肺纤维化早期因肺组织修复异常,可能出现磨玻璃影;肺水肿则因液体渗入肺泡,导致弥漫性磨玻璃影伴胸腔积液。
肿瘤性病变:肺腺癌早期常以磨玻璃结节形式存在,若病灶内出现实性成分、血管穿行或毛刺征,恶性风险显著升高。
二、发现磨玻璃影:冷静应对三步走
第一步:完善检查,明确性质
磨玻璃影的“真面目”需通过多维度检查揭晓:
薄层CT+靶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如空泡征、血管征等恶性特征。例如,杭州市肿瘤医院通过靶扫描重建技术,曾发现一例表面模糊的磨玻璃结节实为微浸润性腺癌。
肿瘤标志物检测:CEA、CYFRA21-1等指标升高可能提示恶性风险。
病理活检:对于直径>8mm、形态不规则的病灶,经皮肺穿刺或支气管镜活检是确诊金标准。
第二步:分类管理,动态观察
根据病灶特征制定随访策略:
纯磨玻璃结节:若直径<5mm且无恶性征象,建议每年复查CT;若直径>5mm,需3-6个月随访一次。
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占比越高,恶性风险越大。对于直径>8mm且持续存在的混合性结节,需积极评估手术指征。
多发性磨玻璃影:需排除转移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肺病。
第三步:个体化治疗,精准干预
治疗原则取决于病因:
感染性疾病:细菌性肺炎需抗生素治疗,肺结核需规范抗结核疗程。
非恶性病变:肺纤维化患者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肺水肿需利尿扩血管治疗。
早期肺癌:对于原位癌或微浸润腺癌,胸腔镜微创手术可实现根治。研究显示,此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接近100%。
三、预防磨玻璃影:从生活细节做起
1. 远离危险因素:吸烟是肺腺癌的重要诱因,二手烟、厨房油烟、装修污染等同样需警惕。
2. 控制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需定期筛查肺部病变。
3.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4. 高危人群筛查:年龄≥50岁、吸烟史≥20包/年、有肺癌家族史者,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
四、案例启示:磨玻璃影≠癌症
一位52岁女性在体检中发现右肺上叶6mm纯磨玻璃结节,边界清晰但无血管穿行。医生建议其每6个月复查CT,并叮嘱戒烟、加强锻炼。3年后随访显示结节未变化,最终确诊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癌前病变,但无需干预)。这一案例说明:规范随访可避免过度治疗,同时抓住早期干预窗口。
结语
磨玻璃影是肺部健康的“信号灯”,但不必谈之色变。通过科学检查、动态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记住:冷静应对、主动管理,才是守护肺部健康的正确方式。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胸外科六病区 江蒲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