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起,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其中“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首次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职业性腕管综合征(OCTS)被明确列为制造业工人高发职业病。这一调整为长期从事重复性手腕作业的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揭示了现代工业生产中隐藏的健康危机。
一、什么是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因腕管内压力升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压,引发手部感觉或运动障碍的疾病。而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特指制造业工人因长期从事腕部重复作业(如装配、搬运、拧螺丝)或用力作业(抓握工具≥4公斤、每日≥4小时)导致的病理改变。其典型症状包括:
感觉异常: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麻木、刺痛,夜间常因疼痛醒;
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丧失,甚至持物不稳;
疼痛放射:部分患者前臂疼痛,屈肘、屈腕时症状加重。
与普通“鼠标手”不同,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需满足连续3年高危作业史,且症状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例如,电子设备制造厂的装配工因每日重复拧螺丝动作超4小时,3年后出现手部麻木,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即可认定为职业病。
二、哪些人需要高度警惕?
根据《GBZ 336—2025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以下行业及工种为高风险群体:
1.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业:电焊工、管道安装工需长期抓握重型工具;
2. 电子设备制造:手机装配工每日重复插拔零件超2000次;
3. 汽车装配线:工人需持续拧紧螺栓,腕部屈曲角度达30°;
4. 家具加工:木工使用电动锯时,腕部需高频振动;
5. 生物制药:实验室人员长期操作移液器,腕部微小动作重复。
研究显示,若工人每日腕部重复动作≥4次/分钟且累计≥4小时,或抓握工具重量≥4公斤持续≥4小时,3年内患病风险提升3倍。例如,某汽车厂装配工因长期使用气动扳手,5年后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最终通过职业病鉴定获得工伤赔偿。
三、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三级防护体系
1. 一级预防(源头控制):
工艺改良:用机械臂替代人工拧螺丝,减少腕部负荷;
工具优化: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电动工具,手柄握持直径≥3cm;
姿势调整:保持腕部中立位,避免过度屈曲或背伸;
工间休息:每工作1小时进行5分钟手腕拉伸(如握拳-张开循环)。
2. 二级预防(早期筛查):
岗前体检:排查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
在岗监测:每年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早期发现神经传导异常;
症状上报:工人出现手部麻木需立即停工就医。
3. 三级预防(病情控制):
调离岗位:确诊患者需转移至轻体力工作;
康复训练:每日进行手指对抗训练(如橡皮筋外展)和握力球练习;
支具保护:夜间佩戴腕关节支具,维持中立位。
治疗:从保守到手术
1. 保守治疗:
物理治疗:超声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针灸缓解肌肉痉挛;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减轻炎症,维生素B6营养神经;
局部封闭:腕管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短期缓解疼痛。
2. 手术治疗:
腕管松解术:切开腕横韧带,解除神经压迫;
关节镜手术:微创操作,恢复快,适合重度患者。
四、法律保障与维权途径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确诊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劳动者可享受:
医疗费用报销:包括检查、治疗、康复及药品费用;
工伤待遇:根据伤残等级获得一次性补助金及月度津贴;
调岗权利:用人单位需安排轻体力工作,不得解雇患病员工。
维权步骤:
1. 收集职业史证据(如工时记录、作业视频);
2. 到省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鉴定;
3. 向当地卫健委申请职业病认定;
4. 凭认定书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赔偿。
五、全社会共同行动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防控需企业、劳动者、政府三方协作:
企业责任:投入人体工学设备,定期组织健康培训;
劳动者意识:主动报告症状,拒绝“带病上岗”;
政府监管:加强职业卫生检查,严惩违规用工。
2025年,随着职业病目录的更新,数百万制造业工人的健康权益得到法律护航。但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预防优先——通过技术革新减少人体负荷,用科学管理守护每一双劳动的手。若你或身边的人正从事高风险作业,请记住:手腕的“报警”声,不容忽视。
作者: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白雪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