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合理服用降压药是控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键。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误区,不仅影响降压效果,还可能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增加心梗、中风等风险。今天就来拆解最常见的 3 个用药误区,帮大家避开 “雷区”,科学控压。
误区一:血压一降就停药,血压高了再吃
这是老年患者中最普遍的错误做法。很多老人觉得 “血压正常了就不用吃药了”,擅自停药后,血压很快反弹升高;还有人把降压药当成 “急救药”,等到头晕、头痛时才临时服药。这种 “吃吃停停” 的方式,会让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骤升骤降,对血管造成严重冲击。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多数老年患者的血压升高是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下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法通过短期用药根治。降压药的作用是通过稳定调节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让血压长期维持在目标范围内。擅自停药后,药物作用消失,血压会迅速反弹,不仅会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损伤脑血管、肾脏等靶器官,增加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的风险。
正确做法: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减药。即使血压长期稳定,也需定期复诊,由医生根据血压情况、身体状态调整用药方案,切勿凭感觉增减药量。
误区二:跟风吃 “特效药”,别人吃着好我就吃
不少老年人会互相交流降压药,听说 “某某药降压效果好”,就想让医生换药,甚至自行购买服用。但降压药没有 “通用特效药”,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盲目跟风可能导致血压失控。
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个体差异极大,比如有的老人合并糖尿病、肾病,有的存在心率慢、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不同降压药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禁忌证完全不同。例如,利尿剂类降压药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不适合肾功能不全的老人;β 受体阻滞剂可能减慢心率,对心动过缓的老人风险较高。医生开具处方时,需要综合考虑老人的血压特点、合并疾病、肝肾功能等多种因素,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正确做法:拒绝盲目跟风,相信个体化治疗。用药前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制定专属方案;如果服用某种药物后血压控制不佳或出现不适,应及时复诊,由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不可自行换药。
误区三:只靠吃药控压,忽视生活方式调整
部分老人认为 “吃了降压药就万事大吉”,依然保持高盐饮食、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血压长期居高不下或波动过大。其实,降压治疗是 “药物 + 生活方式” 的双重配合,两者缺一不可。
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老年人,血管调节能力较弱,不良习惯对血压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直接升高血压,抵消降压药的效果;缺乏运动、肥胖会加重血管负担,导致血压难以控制;吸烟、饮酒会刺激血管收缩,引发血压骤升。临床数据显示,坚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能让降压药的效果事半功倍,甚至可以减少用药剂量。
正确做法: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双管齐下。饮食上减少盐的摄入,每天食盐量控制在 5 克以内,避免咸菜、加工肉等高盐食物;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焦虑。同时,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总结
老年人降压治疗的核心是 “平稳、持久、安全”,避开以上 3 个误区,才能让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内,降低并发症风险。作为临床药学工作者,我们提醒广大老年患者及家属:降压药的使用必须遵医嘱,不可自行决定用药、停药或换药;同时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监测血压、按时复诊。如果对用药有任何疑问,可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药学部 主管药师 刘利月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