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连接的生命纽带,出生后脐带被剪断,留下一段残端,通常在出生后12周内自然脱落。这一阶段,脐带残端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脐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本文从科学角度解析脐带护理要点,助您守护宝宝健康。
一、脐带护理的三大核心原则
1. 保持干燥
脐带残端需暴露在空气中,避免被尿液、汗液或衣物摩擦浸湿。潮湿环境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可能引发感染。
2. 避免摩擦
选择宽松透气的尿布,避免尿布边缘摩擦脐带残端。包裹宝宝时,可将尿布前端反折,露出脐部。
3. 清洁消毒
每日用碘伏或75%酒精对脐带残端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防止细菌定植。
二、分阶段护理指南
第一阶段:脐带未脱落前(014天)
每日消毒2次:用棉签蘸取碘伏或酒精,从脐带根部向外环形擦拭,覆盖脐带残端及周围1cm范围。
观察脐带变化:
正常情况:脐带残端逐渐干燥、变黑、缩小。
异常信号:红肿、渗液(黄色或脓性)、异味、出血不止,需立即就医。
避免触碰:家长和访客触碰宝宝前需洗手,禁止用手撕扯脐带残端。
第二阶段:脐带脱落后(14天后)
继续消毒37天:脐带脱落后,根部可能残留少量分泌物,需继续消毒至完全干燥。
观察愈合情况:
正常情况:脐窝干燥,无渗出。
异常信号:脐窝红肿、肉芽组织增生(红色颗粒状突起)、脐瘘(持续渗液),需及时就医。
三、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
误区1:用紫药水或爽身粉护理
紫药水会掩盖感染症状,爽身粉可能刺激皮肤,均不利于脐带愈合。
正确做法:使用碘伏或75%酒精,避免使用其他化学物质。
误区2:脐带残端包裹得过紧
包裹过紧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愈合。
正确做法:保持脐部暴露,仅在洗澡时用防水贴覆盖,洗澡后立即取下。
误区3:脐带脱落前不洗澡
长时间不洗澡可能导致宝宝皮肤感染。
正确做法:可正常洗澡,但需用防水贴保护脐部,洗后立即擦干并消毒。
四、特殊情况处理
1. 脐带渗血
少量渗血(如血渍)可能是脐带残端自然脱落过程,无需惊慌。可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继续消毒。若出血量大或持续不止,需就医。
2. 脐炎
若脐部出现红肿、渗液、异味,可能是脐炎。
处理:
用碘伏或酒精每日消毒34次。
保持脐部干燥,避免包裹。
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需立即就医,可能需抗生素治疗。
3. 脐肉芽肿
脐带脱落后,若根部出现红色颗粒状突起,可能是肉芽组织增生。
处理:
避免摩擦,继续消毒。
多数肉芽肿可自行消退,若持续不消或增大,需就医,可能需硝酸银烧灼或手术切除。
五、日常护理小贴士
1. 选择合适的衣物
避免穿连体衣或紧身衣物,选择宽松的开衫,减少对脐部的摩擦。
2. 正确包裹宝宝
夏季可仅用薄被包裹,避免多层衣物导致出汗。冬季使用睡袋时,需确保脐部透气。
3. 注意洗澡细节
水温控制在3840℃,避免水温过高导致宝宝出汗。
洗澡时间不超过10分钟,洗后立即用干毛巾轻轻拍干脐部。
4. 定期更换尿布
每23小时更换一次尿布,防止尿液浸湿脐部。
六、何时需立即就医?
若宝宝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脐部红肿范围扩大,超过2cm。
渗液呈脓性、血性或伴有恶臭。
发热(体温>38℃)。
拒绝进食、精神萎靡、黄疸加重等全身症状。
七、总结:科学护理,守护健康
新生儿脐带护理虽看似简单,但细节决定成败。家长需牢记:
保持干燥、避免摩擦、定期消毒是三大核心原则。
观察异常信号,及时处理渗血、脐炎等问题。
避免误区,不使用紫药水、爽身粉,不包裹过紧。
特殊情况及时就医,防止感染扩散。
通过科学护理,脐带残端通常可在12周内自然脱落,脐部愈合良好。让我们用细心和耐心,为宝宝筑起健康防线,陪伴他们茁壮成长。
作者:南阳市中心医院 NICU 薛云丽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