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其核心指标可归纳为"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三系指标如同身体的"健康晴雨表",任何一系的异常都可能指向不同疾病。本文将解析三系的正常范围及异常提示的疾病类型。
一、血常规"三系"的定义与正常范围
1. 白细胞系(WBC)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卫士",负责抵御病原体入侵。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3.5-9.5×10^9/L(儿童略高,可达12×10^9/L),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类。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比50%-70%,淋巴细胞占20%-40%。
2. 红细胞系(RBC)
红细胞是氧气运输的"搬运工",其核心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正常成人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3-5.8×10^12/L,女性为3.8-5.1×10^12/L;血红蛋白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可进一步判断贫血类型。
3. 血小板系(PLT)
血小板是止血的"维修工",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其功能通过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评估,MPV升高提示血小板生成活跃或破坏增加。
二、白细胞系异常:感染、炎症与肿瘤的"信号灯"
1. 白细胞升高(>9.5×10^9/L)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70%)。
病毒感染(如流感、EB病毒):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0%)。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
非感染性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伴白细胞轻度升高。
血液系统肿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显著升高(>30×10^9/L),伴未成熟粒细胞。
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可高可低,但血涂片可见原始/幼稚细胞。
2. 白细胞降低(<3.5×10^9/L)
病毒感染:流感、新冠、肝炎病毒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白细胞减少。
药物或放射线影响:化疗药、抗甲状腺药(如甲巯咪唑)、放疗可致骨髓抑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并发症)可破坏白细胞。
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三、红细胞系异常:贫血与红细胞增多的"双面镜"
1. 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贫血)
根据MCV可分为三类:
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血清铁蛋白<15μg/L,伴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A2升高(>3.5%)。
正细胞性贫血(MCV 80-100fl):
急性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出血):伴网织红细胞升高(>1.5%)。
慢性病贫血(如肿瘤、肾衰):铁利用障碍,血清铁升高但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
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维生素B12<150pmol/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涂片可见病态造血(如巨幼样变)。
2. 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
相对性升高:脱水(如呕吐、腹泻)导致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HCT)>45%。
绝对性升高: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HCT>50%,伴JAK2基因突变。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缺氧(如慢阻肺、先天性心脏病)、肿瘤(如肾癌)分泌促红素。
四、血小板系异常:出血与血栓的"平衡器"
1. 血小板升高(>300×10^9/L)
反应性升高:感染(如肺炎)、炎症(如类风湿)、缺铁性贫血(补铁后可恢复)。
原发性升高:
骨髓增殖性肿瘤(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450×10^9/L,伴JAK2基因突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可轻度升高,伴白细胞显著升高。
2. 血小板降低(<100×10^9/L)
免疫性破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抗血小板抗体阳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成熟障碍。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伴多系统受累。
骨髓抑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
化疗/放疗后: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用药后7-14天出现。
消耗性减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血小板减少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五、三系联合异常:提示更复杂的疾病
若血常规中两系或三系同时异常,需警惕以下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一系或多系减少,伴血涂片病态造血(如伪Pelger-Huët核)。
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可高可低,但伴原始/幼稚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常减少。
骨髓纤维化:脾大,血涂片可见泪滴样红细胞,骨髓活检显示网状纤维增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显著升高,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可正常或升高。
六、案例解析:从指标异常到诊断
案例1:50岁男性,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85%),血红蛋白110g/L(MCV 82fl),血小板350×10^9/L。
分析:白细胞升高伴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细菌感染;血红蛋白轻度降低(小细胞性),需排查缺铁或慢性病;血小板轻度升高可能为反应性。
进一步检查: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铁蛋白、胸部CT(排查肺炎)。
案例2:25岁女性,白细胞2.8×10^9/L(淋巴细胞50%),血红蛋白90g/L(MCV 105fl),血小板80×10^9/L。
分析:三系减少,需排查骨髓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进一步检查:骨髓穿刺、抗核抗体(ANA)、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结语: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动态监测是关键
血常规"三系"指标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线索,但单一指标异常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其他检查(如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综合判断。对于轻度异常(如白细胞±1×10^9/L、血红蛋白±10g/L),可1-2周后复查;若异常显著或持续进展,需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记住:血常规不是诊断的"金标准",却是发现疾病的"第一道哨兵"。
作者: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 检验科 刘立雪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