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压患者的认知中,“降压药一旦吃上就不能停”几乎是一条铁律。这种观念让许多人对药物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擅自停药,导致血压波动、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飙升。然而,医学真相并非如此绝对——部分患者确实需要终身服药,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安全停药。
一、降压药的“终身制”真相
1. 必须长期服药的三大人群
重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这类患者的血管重构已不可逆,停药后血压反弹风险极高。数据显示,停药1年内血压复发的比例超过80%。
合并靶器官损伤者:
如已出现左心室肥厚、蛋白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降压药不仅是控血压,更是保护心、脑、肾的“救命药”。
继发性高血压未根治者:
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病因未解除时,停药会导致血压失控。
2. 停药的“隐形代价”
擅自停药可能引发血压“报复性反弹”。研究显示,停药后24小时内,约30%的患者血压回升至治疗前水平,1周内这一比例升至60%。血压的剧烈波动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风险,其危害远高于单纯高血压。
二、这些情况可以尝试停药
1. 轻度高血压的“窗口期”
对于新发、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且无并发症)患者,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减重10kg、限盐至每日5g以下、规律运动),约30%的人可在3-6个月后实现血压达标,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至停药。
2. 继发性高血压的“治愈时刻”
当导致高血压的病因被根治时,如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肾上腺肿瘤切除后,部分患者可停用降压药。但需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认血压稳定达标。
3. 特殊生理状态调整
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在分娩后可能缓解,但需密切监测,部分产妇需继续服药。
青少年高血压: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在青春期体重控制后可能逆转。
三、安全停药的“黄金法则”
1. 停药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血压达标且稳定:家庭自测血压连续3个月<135/85mmHg,且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日间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
生活方式达标:BMI<24kg/m²、每日钠摄入<5g、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戒烟限酒、睡眠充足。
无靶器官损伤:通过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确认心、肾、血管未受损。
2. 科学停药三步走
逐步减量:每2-4周减少原剂量的25%-50%,如每日1片可减至隔日1片,再减至每周2片,直至停药。
严密监测:停药后每日测量血压2次(晨起、睡前),持续1个月;之后每周测量3天,持续3个月。
应急预案:提前备好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片),若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160mmHg),可临时含服并立即就医。
四、停药后的“防反弹”策略
1. 坚持非药物治疗:
饮食:采用DASH饮食(富含果蔬、全谷物、低脂乳制品,限红肉、甜食)。
运动:每周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可提升血管弹性。
心理:正念冥想、瑜伽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2. 定期“体检”:
每半年检查一次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这些指标异常会抵消停药获益。
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五、这些误区必须避开
误区1:“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
现代降压药(如ARB类、钙通道阻滞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已低于5%,而高血压未控制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远高于药物副作用。
误区2:“血压正常就停药”
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停药后血管会重新收缩,如同“弹簧被压紧后释放”。
误区3:“别人停药成功,我也能行”
能否停药需个体化评估,年龄、病程、基因多态性(如AGT基因型)均会影响停药成功率。
降压药并非“一旦开始即终身”,但停药需严格满足医学条件并科学管理。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药物是控制血压的“拐杖”,而非“枷锁”。与其纠结能否停药,不如将重点放在血压的长期稳定达标上——毕竟,心脑血管的健康,才是最终的目标。
作者:邢台市人民医院 心脏内科 唐媛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