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许多人发现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各种毛病接踵而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 “三高” 问题,更是成了困扰无数老年人的健康难题。面对多病缠身的状况,不少老人忧心忡忡,但其实不必慌张。医学研究表明,“三高” 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科学的 “三高” 共管策略,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升老年生活质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如何科学应对 “三高”,守护老年健康。
一、认识 “三高”:健康路上的 “隐形杀手”
(一)高血压:无声的血管破坏者
高血压被称为 “无声的杀手”,因为它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造成损害。正常血压值为收缩压低于120mmHg且舒张压低于 80mmHg,当收缩压持续≥140mmHg 和(或)舒张压持续≥90mmHg 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随着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将血液泵出,这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久而久之引发心力衰竭。同时,过高的血压会冲击血管壁,使动脉内膜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进而增加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高血脂:血管里的 “垃圾堆积”
高血脂主要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分为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则是体内能量的储存形式。当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 水平降低时,多余的脂质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僵硬,阻碍血液流通。这些斑块一旦破裂,还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三)高血糖:全身器官的 “甜蜜危机”
高血糖通常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正常空腹血糖值应在 3.9 - 6.1mmol/L 之间,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时,就可能患有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液循环。不仅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此外,高血糖还会影响神经功能,引发肢体麻木、疼痛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二、“三高” 的相互关联:一损俱损的健康陷阱
“三高” 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为血脂沉积创造条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高血脂导致的血管病变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因为狭窄、僵硬的血管会增加血流阻力,使血压升高。高血糖同样会破坏血管内皮功能,还会干扰血脂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高血糖引起的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加重高血压。反之,高血压和高血脂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控制困难。可以说,“三高” 并存时,对身体的危害远远大于单一疾病,极大地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三高” 共管策略:科学管理,健康护航
(一)生活方式干预:健康基石
合理饮食:遵循“三低一高” 原则,即低盐、低脂、低糖、高膳食纤维。减少盐的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高盐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选择橄榄油、鱼油等优质油脂;限制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还能增加饱腹感。此外,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将其分配到每天,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糖和血压。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三高”病情;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影响血脂代谢,损害肝脏等器官。老年人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二)药物治疗:精准控制指标
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若“三高”指标仍未达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且用药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高血压药物:常见的降压药有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逐渐调整剂量,以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
高血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用于降低胆固醇和 LDL-C水平;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主要降低甘油三酯。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血脂,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高血糖药物: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有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和胰岛素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胰岛功能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剂量,避免发生低血糖。
(三)定期监测:掌握健康主动权
定期监测 “三高” 指标是 “三高” 共管的重要环节。老年人应至少每3 - 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血糖和血脂,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正在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监测频率应适当增加。家中可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方便随时测量。每次检查的结果要做好记录,复诊时提供给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 “三高”:未雨绸缪,健康相伴
对于尚未出现“三高”的老年人,预防工作同样重要。除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至关重要,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升高。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高”虽然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们,采取科学的“三高”共管策略,从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到定期监测全方位入手,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记住,面对“三高”,不必慌张,积极行动起来,健康就在自己手中!
作者: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 罗永建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