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 80 万,死亡病例超 70 万。由于肺癌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 年生存率不足 20%。而早期肺癌通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可提升至 80% 以上,肺癌筛查正是实现早期发现、改善预后的关键手段。
一、明确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并非所有人都需常规进行肺癌筛查,根据《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 年版)》,以下高危人群应优先纳入筛查范围:
年龄 40 岁及以上,且吸烟史≥20 包年(包年 = 每天吸烟包数 × 吸烟年数,如每天吸 1 包烟、持续 20 年,或每天吸 2 包烟、持续 10 年),其中包括已戒烟但戒烟时间不足 5 年者;
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且暴露时间≥20 年;
有职业暴露史(如长期接触石棉、氡、砷、铬、镍、煤焦油、烟尘等致癌物质),暴露时间≥1 年;
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确诊肺癌的家族史;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肺结核病史且已治愈超过 5 年的人群。
普通人群若无上述危险因素,无需盲目进行肺癌筛查。
二、选择科学的肺癌筛查方法
目前临床推荐的肺癌筛查金标准是低剂量螺旋 CT(LDCT),其优势显著:
辐射剂量低:仅为常规胸部 CT 的 1/5-1/10,单次检查辐射剂量接近胸部 X 光片,安全性高,适合长期定期筛查;
检出率高:能清晰显示肺部微小病变(最小可发现直径 3 毫米以下的结节),对早期肺癌(Ⅰ 期)的检出率达 60% 以上,远高于传统胸部 X 光片(检出率不足 20%);
诊断准确性高:可明确肺部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特征,帮助医生判断结节良恶性风险。
需注意,胸部 X 光片因分辨率有限,难以发现早期微小病灶,已不再作为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此外,液体活检(如循环肿瘤 DNA 检测)等新型技术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暂不能作为独立筛查手段,仅可作为高危人群的辅助评估工具。
三、掌握合理的筛查频率与注意事项
筛查频率: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 1 次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连续筛查 3-5 年后,由医生根据前几次筛查结果(如是否发现结节、结节变化情况)调整后续筛查间隔(可延长至 2 年 1 次或停止筛查);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且无新增危险因素,可每 2 年复查 1 次。
筛查后处理:若筛查发现肺部结节,无需过度恐慌,多数结节为良性(如炎症、结核球、肺错构瘤等)。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直径<5 毫米为低危,5-8 毫米为中危,>8 毫米为高危)、密度(实性、亚实性、磨玻璃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毛刺)等特征,给出 “定期随访观察”“进一步增强 CT 检查” 或 “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的建议,避免过度医疗或漏诊。
避免误区:部分人认为 “筛查正常就无需戒烟”,实则筛查不能替代预防,戒烟仍是降低肺癌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也有人担心辐射风险拒绝筛查,实际上低剂量螺旋 CT 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其获益远大于辐射风险。
肺癌筛查是一项系统性健康管理措施,高危人群应主动建立筛查意识,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同时,结合戒烟、减少空气污染暴露、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才能真正筑起守护肺部健康的坚固防线。
作者: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内三科 陈海洋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