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直肠癌是大家较为熟知的类型,但提及“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很多人却感到陌生。作为一种相对少见但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肠道肿瘤,它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视或误诊。今天,我们从专业角度带大家全面认识这种疾病,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
一、什么是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简称RNETs)起源于直肠黏膜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类细胞原本承担着分泌激素、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一旦发生异常增殖,就可能形成肿瘤。与我们常说的“直肠癌”(腺癌)相比,它在病理特征、生长速度和预后上都有明显差异。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多数生长缓慢,早期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若能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超过90%;但如果拖延不治,肿瘤可能逐渐进展,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预后也会明显变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肿瘤的发病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且男性略多于女性。近年来,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和病理诊断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早期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被发现,这也为提高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难察觉?这些信号别忽视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早期症状十分隐匿,很多患者在肿瘤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时,几乎没有任何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做肠镜时偶然发现的。但随着肿瘤逐渐增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需提高警惕:
1.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排便后仍有“便不尽”感;
2.便血或黏液便:肿瘤表面破损时,可能出现少量便血(颜色鲜红或暗红,常与大便混合),或伴随黏液排出;
3.肠道梗阻相关症状:若肿瘤较大堵塞肠腔,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停止排气排便(多见于晚期);
4.“类癌综合征”表现:少数肿瘤会分泌激素,引起面部潮红、心慌、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出现这类情况的概率较低,多发生于转移后。
三、科学诊断与治疗:个体化方案是核心
确诊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结合多项检查,其中肠镜检查+ 病理活检是“金标准”。肠镜能直接观察直肠黏膜情况,发现肿瘤后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性质、分级(判断恶性程度);此外,医生还可能通过腹部增强 CT、MRI、超声内镜等检查,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肿瘤的大小、分级、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内镜下治疗: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无浸润转移的早期肿瘤,内镜下切除是首选方案,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最大程度保留肠道功能,术后患者通常1-2天即可出院;
2.外科手术治疗:若肿瘤较大(直径超过2厘米)、浸润深度较深,或已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如腹腔镜下直肠肿瘤切除术、开腹手术等,必要时需结合淋巴结清扫;
3.药物治疗:对于晚期已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的患者,单纯手术无法根治,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靶向药物、化疗药物等,以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4.定期随访监测: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术后定期随访都至关重要。患者需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肠镜、肿瘤标志物(如CgA)、影像学检查等,监测是否有复发或转移,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与筛查:这些人群需重点关注
目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因素相关。由于病因不明,暂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但通过“早筛查、早发现”,能显著降低疾病的危害。
以下人群应重点关注肠道健康,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1.年龄在40岁以上,尤其是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2.长期存在排便习惯异常、便血、腹痛等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
3.既往有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人群;
4.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如CgA)异常升高的人群。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减少高脂、腌制食品摄入)、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也能降低包括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内的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别因“少见”而忽视,规范诊疗是关键
一旦怀疑或确诊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胃肠外科、肿瘤科或内镜中心就诊,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愿每个人都能重视肠道筛查,远离疾病困扰!
作者: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七病区 王有财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