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胸口剧痛、呼吸困难”。但临床数据显示,约 20% 的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女性群体,更容易出现 “无痛性心梗”。这类心梗因症状隐蔽,常被误判为疲劳、消化不良等小问题,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今天就来拆解 3 个最容易被忽视的 “无痛信号”,帮你提前预警心血管危机。
一、莫名的极度疲劳,休息也缓解不了
“最近总觉得累,上个楼梯都喘,歇半天也缓不过来”—— 这是无痛心梗最常见的信号之一,却最容易被当成 “年纪大了”“没休息好”。这种疲劳和普通劳累完全不同,它是突发性的、持续性的,哪怕前一天睡眠充足,也会感到全身乏力、四肢沉重,连说话、穿衣都觉得费力。
从医学角度看,当冠状动脉出现堵塞,心肌供血供氧不足时,心脏泵血效率会大幅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会出现全身性的疲劳感。这种症状可能在心肌梗死发作前 1-2 周就出现,甚至成为唯一的预警信号。尤其对于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若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持续疲劳,一定要警惕。
二、不明原因的消化道不适
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反酸烧心 —— 这些看似是肠胃问题的症状,可能是心梗的 “伪装”。很多无痛心梗患者会误以为自己得了肠胃炎,自行服用胃药,结果错失救治机会。这种消化道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感,有时还会伴随嗳气,容易与胃病混淆。
为什么心梗会引发肠胃不适?因为心脏和胃肠道受同一组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神经信号会发生 “错位传导”,将疼痛或不适感投射到上腹部。这种症状在下壁心肌梗死中更为常见,且常伴随出冷汗、头晕等隐性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若消化道不适同时伴随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或在情绪激动、轻微活动后加重,绝非普通胃病那么简单。
三、胸闷、憋气 + 不明原因的牙痛、下颌痛
除了胸痛,心梗的疼痛信号还可能放射到不寻常的部位,其中牙痛、下颌痛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另类信号”。这种疼痛通常是单侧的,疼痛部位不明确,按压牙齿时没有明显的痛点,且疼痛会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也无法完全缓解。有时还会伴随胸闷、憋气、心慌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牙周炎、三叉神经痛。
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引发的疼痛信号会通过神经传导至颈部、下颌、牙齿等部位,形成 “放射痛”。尤其是中老年人,若突然出现无诱因的牙痛、下颌痛,且伴随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一定要及时排查心脏问题,切勿只盯着牙齿治疗。
这些人群,更要警惕无痛心梗
年龄≥50 岁的中老年人,或 40 岁以上有吸烟、肥胖、熬夜等不良习惯的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或有冠心病、心梗家族史的人群;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或情绪波动大、压力大的人群;
女性在更年期前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风险升高,更易出现不典型心梗症状。
遇到这些信号,该怎么做?
立即停止活动:无论正在做什么,都要马上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及时拨打 120:不要自行开车就医,也不要等待 “症状会不会好转”,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 2 小时内,每延迟一分钟,心肌细胞死亡风险就会增加;
保持呼吸通畅: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室内通风,若有吸氧条件可立即吸氧;
切勿自行用药:不要乱吃止痛药、胃药或硝酸甘油(若血压偏低,服用硝酸甘油可能加重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预防大于治疗,日常护心 3 件事
控制基础病: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遵医嘱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换药;
养成健康习惯:低盐低脂饮食,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戒烟限酒,保证 7-8 小时睡眠;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检查,有基础病的人群可增加心脏彩超、冠脉 CT 等检查,早发现血管隐患。
总之,心梗从不只有 “胸痛” 这一种面孔,那些看似无关的疲劳、肠胃不适、牙痛,都可能是心脏发出的 “求救信号”。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牢记 “早发现、早呼救、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心梗风险。保护心脏,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和银行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