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不适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据统计,我国近 1/3 的成年人每年会频繁出现头痛,其中不少人一提到 “经常头痛”,就会下意识认为自己得了偏头痛。但在神经内科临床诊疗中,这种判断往往存在偏差 —— 经常头痛≠偏头痛,甚至很多长期被当作 “偏头痛” 治疗的患者,实际患的是其他类型的头痛。今天,我们就来纠正关于头痛的 3 个常见误区,帮大家更科学地认识和应对头痛问题。
误区一:经常头痛就是偏头痛,症状 “差不多” 就行
很多人觉得,只要经常出现单侧头痛、伴有恶心或怕光,就是偏头痛。但事实上,偏头痛是一种有严格诊断标准的疾病,并非 “差不多” 的症状都能归为偏头痛。根据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3),偏头痛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核心条件:首先,头痛发作持续 4-72 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时);其次,头痛至少符合以下 2 项特征 —— 单侧分布、搏动性疼痛、中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会加重疼痛或导致患者回避活动;最后,头痛发作时至少伴有 1 项伴随症状 —— 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更关键的是,除了偏头痛,还有很多疾病会导致 “经常头痛”。比如最常见的 “紧张型头痛”,它的发病率比偏头痛还高,约占所有头痛类型的 40%。这类头痛的特点是双侧头部有 “紧箍样” 或 “压迫样” 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不会因日常活动加重,也很少伴有恶心、畏光等症状,常与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因素相关。还有 “丛集性头痛”,虽然发病率较低,但疼痛程度极为剧烈,多表现为单侧眼眶周围或颞部疼痛,发作时伴有流泪、鼻塞、眼睑下垂等症状,且常在每天固定时间发作,像 “定时闹钟” 一样,与偏头痛的表现有明显区别。
如果仅凭 “经常头痛” 就自行判断为偏头痛,可能会掩盖真正的病因 —— 比如高血压性头痛(血压波动时出现,多为双侧胀痛)、颈源性头痛(由颈椎病引发,疼痛常从颈部放射至头部),甚至少数情况下,头痛可能是颅内病变(如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因此,“差不多” 的判断不可取,频繁头痛时及时就医,让医生根据症状、病史和必要检查(如头颅 CT、血压监测等)明确诊断,才是正确的做法。
误区二:头痛时 “忍一忍”,或随便吃片止痛药就行
“头痛不算大病,忍忍就过去了”“家里有布洛芬,痛了就吃一片”,这是很多人应对头痛的常见心态。但在神经内科医生看来,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延误潜在疾病的治疗,二是可能导致 “药物过量性头痛”(一种因长期过量使用止痛药引发的继发性头痛)。
首先,并非所有头痛都能 “忍”。如果头痛突然变得剧烈(比如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发作频率突然增加、伴随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发热等症状,或者头痛在夜间被痛醒、晨起时加重,这些都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此时 “忍一忍” 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头痛,若不及时诊治,可能危及生命;而高血压患者若因头痛 “忍” 着不监测血压,可能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其次,随便吃止痛药的危害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大。常见的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虽然能缓解短期头痛,但如果长期、过量使用(比如每月使用超过 10-15 天),会让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反而导致头痛频繁发作,形成 “头痛 - 吃药 - 头痛加重” 的恶性循环,这就是 “药物过量性头痛”。这类头痛一旦形成,治疗难度会明显增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止痛药用量,甚至停用,才能缓解症状。
因此,头痛时不要盲目 “忍” 或 “乱吃药”:如果是偶尔轻微头痛,且明确与疲劳、压力等因素相关,可通过休息、放松缓解;若头痛频繁发作(如每周超过 2 次)、程度较重或伴有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比如偏头痛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专门的预防药物(如氟桂利嗪),而非单纯依赖止痛药。
误区三:偏头痛只靠药物治疗,生活习惯 “影响不大”
很多被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会严格按照医嘱吃药,但却忽视了生活习惯对偏头痛的影响,导致头痛仍频繁发作。事实上,偏头痛的诱发因素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调整生活方式是偏头痛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能减少药物的使用频率。
哪些生活习惯会诱发偏头痛?首先是饮食因素:很多偏头痛患者对某些食物敏感,比如含有酪胺的食物(陈年奶酪、腌制肉类)、含有亚硝酸盐的加工食品(香肠、培根)、巧克力、红酒等,摄入这些食物后可能在几小时到 1 天内诱发头痛。其次是作息紊乱:熬夜、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比如周末突然睡 10 小时以上),都可能打乱身体的生物钟,诱发偏头痛。此外,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如焦虑、愤怒)、环境刺激(如强光、噪音、浓烈气味)、过度劳累、女性生理期前后激素变化等,也都是常见的偏头痛诱发因素。
因此,偏头痛的治疗需要 “药物 + 生活管理” 双管齐下。患者可以通过记录 “头痛日记”,详细记录每次头痛发作的时间、地点、诱因(如是否吃了特定食物、是否熬夜)、症状和缓解方式,帮助医生找到自己的专属诱发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比如避免食用诱发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学会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外出时戴墨镜避免强光刺激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调整,往往能显著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科学应对头痛:记住 “3 个及时”
最后,总结一下科学应对头痛的核心原则,只需记住 “3 个及时”:第一,及时明确诊断—— 频繁头痛(每周超过 2 次)或头痛伴随异常症状时,别自行判断,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排除严重疾病,明确头痛类型;第二,及时规范治疗—— 确诊后遵医嘱用药,不要盲目忍痛或滥用止痛药,尤其是需要长期治疗的偏头痛、紧张型头痛,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 “预防 + 缓解” 的综合方案;第三,及时调整习惯—— 通过头痛日记找到诱发因素,针对性调整饮食、作息、情绪,从源头减少头痛发作。
头痛虽然常见,但绝非 “小事”。正确认识头痛,避开认知误区,才能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它,避免因误解或忽视影响身体健康。
作者:信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柴源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