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身体出现问题时,总会听到“手术”“吃药”这两种治疗方式,但你是否听说过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治疗手段?它既能像手术一样直接解决病灶,又不必像传统开刀那样留下长长的伤口。这就是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介入治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一起了解介入治疗。
一、什么是介入治疗?
从医学定义来说,介入治疗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穿刺皮肤或人体自然腔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支架等器械送入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技术。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只是用于血管造影,后来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拓展到治疗领域,如今已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
与传统治疗相比,它既不像内科治疗一样需要打针、吃药,也不像外科手术那样需要切开皮肤、肌肉,甚至打开胸腔、腹腔。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二、哪些疾病需要依靠介入治疗解决?
(一)心血管系统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一旦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堵塞,患者就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常需要通过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来救治患者。除了冠心病外,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救助。
(二)脑血管系统
脑血管疾病往往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因此,也需要通过介入治疗来对患者进行救治。比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等疾病,通过介入治疗都可以稳定患者病情,防止疾病恶化。
(三)肿瘤领域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切除手术或术后容易复发的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可有效通过微创治疗肝癌、肺癌、子宫肌瘤等肿瘤,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四)外周血管
除了心脏和脑血管,如果人体出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肾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也可以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
三、介入治疗的全过程
正常情况下,在治疗开始前,医生都会详细评估一次患者的疾病情况,在确定患者可进行介入治疗后,告知患者需要进行的术前准备工作。
在治疗的当天,医生会先在我们的手腕或大腿根处进行消毒,然后注射局部麻醉药,用穿刺针穿透皮肤和血管壁。如果没有出现异常,医生便会将导丝和导管送入血管。此时患者可能感觉不到器械在体内移动,只会看到医生在操作台上调整导管,屏幕上显示血管的影像。当导管到达目标血管后,医生便会为我们注入造影剂,并通过屏幕确认堵塞位置和程度。如果是支架植入,医生会先将球囊导管送到狭窄处,通过体外注射器充气扩张球囊,撑开狭窄的血管,随后将预装在球囊上的支架送到此处,再次充气让支架膨胀并贴紧血管壁,完成后撤出球囊和导管,让支架永久留在血管内。
治疗结束后,医生便会将患者送回病房。此时,我们手术如果采用的是大腿根穿刺,便需要卧床休息6-8小时。如果采用的是手腕穿刺,就只需要4-6小时便可以进行适量的活动。
四、关于介入治疗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支架放了就万事大吉,不用再管了
不少冠心病患者认为,放了支架血管就通了,药可以停了,生活也不用注意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手术过程中,支架只是撑开了狭窄的血管,并没有去除导致血管狭窄的根本原因。如果术后不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形成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梗。
误区二:介入治疗用的造影剂会伤肾,能不做就不做
造影剂确实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对肾功能有一定负担,尤其是本身有肾病、糖尿病、脱水的患者,可能增加造影剂肾病的风险。但医生在术前都会详细的评估每位患者的肾功能,因此很少会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情况,不必因担心伤肾而拒绝必要的介入治疗。
误区三:肿瘤介入治疗只是姑息治疗,治不好病
有人认为,介入治疗只能控制肿瘤生长,不能根治,不如手术切除彻底。其实,对于早期小肝癌,射频消融的治愈率与手术切除相当且创伤更小。对于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舞钢市人民医院 王健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