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门诊中,常有患者因手脚麻木、无力误判为劳累,直到行走不稳、握物困难才就医,最终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严重的类型,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及时识别、科学应对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脊髓型颈椎病?
想要理解脊髓型颈椎病,需先明确颈椎生理结构,颈椎由7块椎骨组成,椎管内容纳脊髓,负责传递大脑与四肢、躯干的感觉和运动信号。当颈椎出现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肥厚等病变时,椎管容积会缩小,脊髓受持续压迫后,血液供应与神经传导功能受损,进而引发症状。
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手臂放射性疼痛为主)不同,脊髓型颈椎病症状更广泛且呈进行性加重,这是它需重点警惕的关键。
二、高危人群:这些人需多留意
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易压迫脊髓,5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
伏案工作者:教师、程序员等长期低头人群,颈椎持续承压,加速退变,年轻从业者也可能因高强度工作患病。
颈部外伤者:车祸、运动撞击等外伤,即便当时无症状,也可能损伤颈椎结构,为后续脊髓压迫埋下隐患。
先天发育异常者:天生颈椎椎管狭窄者,脊髓活动空间小,轻微病变就可能引发问题。
三、预警信号:身体的异常提示
上肢症状:手指麻木、酸胀,握力下降,拿东西易掉落,严重时系纽扣、打字等精细动作无法完成。
下肢症状:下肢僵硬、沉重,行走有“踩棉花”感,易摔跤,进展快时可能出现膝盖发软,甚至下肢瘫痪。
其他症状:少数人胸部、腹部有“束带感”,若伴随尿频、尿急,提示脊髓压迫较重;部分人会头晕、颈痛,需结合肢体症状判断,避免误诊。
四、诊断方法:明确病情需做这些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测试上下肢肌力、感觉功能及反射,初步判断神经是否受损。
颈椎X线片:排查颈椎生理曲度、骨质增生等骨性异常,为后续检查提供参考。
CT与MRI:CT清晰显示骨性病变位置;MRI是诊断“金标准”,能准确呈现脊髓受压部位与程度,指导治疗方案。
五、治疗方案:分阶段应对
保守治疗(早期轻症):
颈部制动:佩戴颈托,减少脊髓刺激;
药物干预:遵医嘱用抗炎药止痛、神经营养药改善神经功能,必要时用脱水剂减轻水肿;
物理治疗:专业指导下做牵引、低频电疗,避免暴力按摩;
生活调整: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选择8-12厘米高的枕头,保持颈椎生理曲度。
手术治疗(中重度):
若症状加重、保守治疗无效或脊髓严重受压,需通过手术解除压迫、恢复颈椎稳定。目前脊柱外科技术成熟,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大幅提升,多数患者术后症状可改善。
六、预防关键:远离患病风险
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时头部与屏幕平齐,定时活动颈部。
选对枕头:仰卧时枕头高度约一拳,侧卧时与肩同宽,避免颈椎曲度异常。
加强颈部锻炼:做靠墙收下颌、肩胛骨后缩等动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提升颈椎稳定性。
预防外伤:运动时佩戴护具,乘车系安全带,避免颈部突然受力。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每年做颈椎X线检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
对待脊髓型颈椎病,既不能忽视大意,也不必过度恐慌。大家要多多关注颈椎健康,从日常防护做起,才能避免疾病困扰。
作者: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李宽宽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