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约18.5%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达到3.7%。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正在经历成长阵痛的年轻心灵。青少年时期就像人生的"心理成长期",大脑如同正在精装修的房子,情绪调控系统还在调试,自我认知体系正在搭建,他们既渴望独立又需要依靠,既想融入群体又害怕被评价。在此背景下,早期识别、科学干预与系统支持已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大支柱。
一、早期识别要点:捕捉心理异常的四大信号
情绪信号往往呈现"两极化"特征:一方面可能出现持续低落、空虚感,对以往热爱的活动失去兴趣,甚至莫名哭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易怒、不耐烦,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这种"微笑抑郁"或"暴躁型抑郁"容易被误判为青春期叛逆。值得注意的是,焦虑情绪常伴随躯体反应,如考试前心悸手抖、呼吸急促,且难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行为变化是内在心理的外在投射。学业上出现"断崖式"成绩下滑,从班级中游跌至末尾;写作业时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频繁迟到逃学,对老师批评反应过度。社交方面逐渐疏远朋友家人,拒绝参与所有社交活动,或昼夜颠倒沉迷网游短视频以逃避现实。生活起居出现极端改变,如失眠早醒、暴饮暴食或厌食,甚至出现自伤行为(用刀片划手臂、掐自己)。
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思维迟缓与决策困难。青少年可能抱怨"脑子像一团浆糊",上课听不进内容,记不住知识点;即使是日常小事也犹豫不决,半天无法做出选择。更严重者会出现自我否定认知,如"我根本没能力""我不是读书的料",这种核心信念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抑郁倾向。
社交功能退化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原本开朗爱社交的孩子突然变得孤僻,回避集体活动;在社交媒体上"消失"或过度展示痛苦,以此获得关注;与家人沟通时使用单音节词("嗯""哦"),拒绝深入交流。
二、综合干预策略:构建四位一体支持网络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与专业机构形成合力,构建"预防-干预-治疗"的完整链条。
家庭层面需实现从"物欲满足"到"精神赋能"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网研究指出,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导致的"无菌式养育",使青少年普遍缺乏挫折体验。有效的家庭支持应包括:建立深度情感联结,每天保证20分钟高质量陪伴;采用"描述事实+肯定努力"的沟通模式,如"我看到你这周整理了书桌,做事更有条理了";引导孩子提升心理韧性,允许适度失败并共同复盘。深圳市妇联推广的"洛萨达比例"显示,5句积极沟通对应1句批评建议时,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心理健康。
学校干预需突破"形式化配置"瓶颈,实现"量质并举"。一方面实施全科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计划,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第一响应人";另一方面构建"浸润式心育活动体系",将心理教育融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
社会支持体系应从"末端干预"转向"前端育防"。社区可建立三级工作机制:风险预警前移,通过家庭结构、亲子互动等维度识别高危家庭;能力建设中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生态托举,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日"并通过"心育积分"激发参与。全国统一的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7×24小时服务,2025年数据显示已累计接听求助电话超300万次,成为重要的危机干预渠道。
专业机构介入是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保障。卫生健康委规划要求,2025年前每个地市至少有1所医院设置心理和睡眠障碍门诊,所有区县精神卫生中心达到二级标准。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有时他们需要的不是"修理"而是"照亮"。当家长放下焦虑,用5:1的积极沟通滋养关系;当教师成为"心灵捕手",在课堂捕捉情绪微光;当社会消除偏见,让心理咨询像感冒就医一样平常——我们便能构建起坚实的防护网。记住,青少年心理问题如同"心灵感冒",及时干预大多可康复。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关爱为甲,共同守护下一代的心理健康,为民族复兴培育心理强健的时代新人。
作者: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 王东海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