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瞬间打破了患者原本平静的生活。许多患者在中风急性期后,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棘手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在漫长的康复之路上,古老的针灸疗法宛如一盏明灯,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带来了重新站起来、动起来的希望。
一、中风后遗症:生活的沉重枷锁
中风,又称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往往会造成脑部神经细胞受损。当急性期过后,随之而来的后遗症给患者的日常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肢体偏瘫是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一侧肢体肌肉无力,活动受限,轻者行走时步态不稳、手臂难以抬起,重者则完全失去自主运动能力,只能卧床,日常的穿衣、洗漱、进食都需要他人协助。
言语不利同样困扰着不少患者,轻者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交流困难,重者则完全失语,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内心的想法被禁锢在无声的世界里。吞咽困难也不容忽视,患者在进食时容易呛咳,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因食物误吸引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健康。这些后遗症相互交织,让患者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针灸:开启康复的神奇钥匙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源自中医深厚的理论根基,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周身,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中风发生后,脑部气血逆乱,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濡养肢体、舌窍等部位,从而引发各种后遗症。
针灸通过毫针刺激特定穴位,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等作用。一方面,针刺穴位能够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病灶周围的缺血缺氧状态,为受损的神经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支持,激发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如同为干涸的土地引来清泉,让枯萎的神经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使阻滞在经络中的瘀血得以消散,让气血顺畅地通达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重新唤醒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言语表达和吞咽能力。
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穴位及针法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百会为诸阳之会,艾灸此穴可升阳举陷、醒脑开窍。对于中风后神志不清、嗜睡或昏迷的患者,艾灸百会有助于唤醒神志,促进脑部功能恢复。针法上,可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约 3 - 5 厘米进行悬灸,以患者局部温热感为宜,每次灸 15 - 20 分钟,让阳气汇聚于巅顶,激发脑部生机。
2.水沟穴:又称人中穴,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点处。水沟穴是急救要穴,对于中风急性期昏迷患者,针刺水沟可起到醒脑开窍、启闭苏厥的关键作用。操作时,用毫针向上斜刺,强刺激,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迅速激发人体阳气,促使患者苏醒。在中风后遗症阶段,适当刺激水沟穴也有助于改善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问题,调节人体气机升降。
3.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别走三焦经,针刺内关穴有理气宽胸、宁心安神、疏通经络之效。对于中风后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的患者,内关穴能有效调节心脏功能,同时促进上肢气血运行,改善上肢偏瘫无力状态。进针时,一般直刺,得气后,患者会感到酸胀麻电感向手部放射,通过捻转针柄,加强针感传导,助力上肢功能恢复。
4.合谷穴: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能,常被称为 “万能穴”。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针刺合谷穴可调节手部气血,增强手部肌肉力量,改善手指屈伸不利。针法上,直刺或斜刺均可,以患者局部产生较强酸胀感为度,刺激手部经络气血运行,让患者重新掌控手部动作。
5.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中 1/3 交点处。环跳穴是治疗下肢偏瘫的重要穴位,针刺环跳穴可疏通下肢经络气血,强筋壮骨,使下肢肌肉得到滋养,恢复运动能力。由于该穴位肌肉丰厚,进针时需用较长毫针,深刺并适当提插捻转,以针感向下肢放射至足部为佳,激发下肢经气,帮助患者重新迈出坚实步伐。
6.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为筋之会穴,针刺阳陵泉穴可舒筋活络、平肝熄风。对于中风后下肢肌肉痉挛、关节僵硬的患者,阳陵泉穴能有效缓解痉挛状态,放松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进针时,直刺或斜刺,得气后,患者会感到下肢酸胀感明显,通过持续刺激,调节筋脉气血,为下肢运动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四、针灸治疗的疗程与康复训练结合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需要多个疗程持续推进。初期,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可每日针灸 1 - 2 次,选取关键穴位重点刺激,持续 1 - 2 周,以快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随着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期,每周针灸 3 - 4 次,根据患者肢体、言语、吞咽等不同功能障碍,精准调整穴位与针法,持续 2 - 3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康复训练至关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对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师指导进行主动与被动的肢体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配合针灸促进肌肉力量增长、关节灵活度提升,让患者逐渐恢复行走与自理能力。言语不利患者需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发音练习、口语表达训练等,结合针灸刺激舌窍相关穴位,改善言语功能。吞咽困难患者则通过吞咽训练,如吞咽肌肌力训练、吞咽反射训练等,协同针灸调节咽喉部气血,恢复正常吞咽机制。
五、针灸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强大合力
在中风后遗症康复领域,针灸与现代医学紧密合作,展现出强大的治疗优势。
1.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在中风急性期控制病情、保护神经细胞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后续针灸康复治疗奠定基础。针灸则在此后全程参与,弥补药物治疗在促进功能恢复方面的不足,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2.借助现代康复技术手段,如脑部影像学检查(CT、MRI)精准定位脑部病灶,了解神经损伤程度;康复评定量表详细评估患者肢体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状态。医生依据这些客观数据,为患者量身定制针灸与康复训练、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康复。例如,通过影像学发现患者脑部某区域存在局部缺血灶,在针灸穴位选取上可侧重刺激与之相关的经络穴位,配合针对性康复训练,最大程度促进该区域神经功能修复,助力中风后遗症患者冲破障碍,重新站起来、动起来,拥抱新生活。
总之,中风后遗症虽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但针灸这一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协同发力,为患者点亮了康复之光。通过精准的穴位刺激、科学的疗程安排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全方位康复手段,患者有望逐步摆脱后遗症的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与活力,向着健康之路大步迈进。
作者:浚县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刘华宇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