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痛性肿块:最隐蔽的“预警信号”
乳腺癌患者中,约80%会将乳房肿块作为最初出现的症状,这种肿块常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就是靠近腋窝的部位,肿块质地相对较硬,边界并不规则,活动程度欠佳,在早期的时候可能仅仅只有黄豆那般大小,不过其生长速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误区澄清: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肿块都属于癌:乳腺纤维腺瘤这种情况在年轻女性当中较为常见,其质地是比较柔软的,而且边界清晰,乳腺囊肿呈现出囊性感,它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变化。
无痛的情况更需要提高警惕:炎性乳腺癌虽然会伴有红肿热痛的症状,不过它在所有病例中所占比例仅为1%至5%,而多数早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感觉较为轻微甚至没有疼痛症状。
自查方法:
在每个月月经结束之后的7至10天这个时间段内,当处于平躺状态或者站立状态时,可以使用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的指腹,按照画圈的方式对乳房进行按压操作,按压的范围要覆盖整个乳房区域以及腋窝部位,以此来感受乳房是否存在异常的凸起或者凹陷情况。
二、皮肤改变:被忽视的“外观异常”
橘皮样变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当癌细胞致使皮下淋巴管被阻塞,使得淋巴液的回流遭遇妨碍时,乳房的皮肤就会呈现出类似橘子皮那样凹凸不平的状况,这种情况往往提示着肿瘤已经侵犯到了皮肤淋巴管。
2. 酒窝征:当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也就是Cooper韧带的时候,会对皮肤产生牵拉形成局部凹陷,看起来类似酒窝,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肿瘤一般已经突破乳腺导管。
3. 卫星结节:当癌细胞沿着淋巴管扩散到皮肤部位的时候,会在主病灶的周围形成多个小结节,这些小结节呈现出“卫星状”的分布状态,这一情况说明病情已经进入到局部晚期阶段。
三、乳头溢液:液体中的“健康密码”
高危类型:
血性溢液方面,对于50岁及以上的女性而言,如果出现单侧血性溢液这种情况,那么其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提高3倍。
清水样溢液:若持续存在且伴肿块,需警惕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
脓性溢液:多见于乳腺炎,但反复发作需排除炎性乳腺癌可能。
检查建议:
当发现乳房出现溢液情况后,千万不要去挤压乳房,而是应当马上前往医院就医,接受乳管镜检查,这种技术可直接观察乳管内部的病变状况,其定位的精确程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别,对于早期导管内癌的检查出率可高达95%。
四、乳头乳晕异常:细微处的“结构变化”
当癌细胞侵犯乳头后方导管的时候,会致使乳头出现内陷、偏斜或者固定的情况,这便是乳头回缩现象,它和先天性乳头凹陷存在差异,先天性乳头凹陷是可凭借用手牵拉来使其恢复到原来位置的。
2. 乳晕出现湿疹样的变化:具体呈现为乳晕区域的皮肤出现瘙痒症状,伴有脱屑以及结痂的情况,而且这种状况反复出现难以愈合,在临床上被称作“佩吉特病”,它大多时候会合并导管内癌,需要借助皮肤活检来进行确诊。
3. 乳头糜烂情况:若乳头出现长期未能愈合的破溃状况,这有可能提示存在乳腺Paget病,此时需要将其与良性湿疹进行鉴别,对于良性湿疹而言,经过抗过敏治疗之后是可得到缓解的。
五、腋窝淋巴结肿大:转移的“早期哨兵”
自查要点:
将上肢平稳举起,运用对侧的手指去触摸腋窝以及锁骨上窝的位置,以此来查看是否存在硬结或者肿块的情况,在疾病早期的时候,淋巴结或许仅仅只有绿豆那般大小,不过其质地较为坚硬,而且活动度欠佳。
临床意义:
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这一情况,对于乳腺癌分期而言是一项颇为关键的指标,要是肿块直径小于2厘米,然而却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状况,那么这种情况属于ⅡB期,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肿块直径大于5厘米,并且不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现象,那么则为ⅡA期,这两种情况之下的治疗策略有着十分突出的差异。
六、预防策略: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筛查
1. 定期筛查:
20-39岁:每月自查,每3年临床乳腺检查。
对于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群而言: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以及超声检查,而那些属于高危人群的个体则需要额外加做MRI检查。
2. 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体重:BMI>24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30%。
限制酒精:每日饮酒超过15克,风险上升10%。
母乳喂养:哺乳12个月以上可降低乳腺癌风险28%。
乳腺癌早期所呈现出的信号恰似隐匿于身体内部的“密码”一般,这就要求女性运用科学知识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来进行破解,一旦发觉上述那些异常情况,千万不要因为内心恐惧就耽搁了前往就医——早期乳腺癌的治愈几率要远远高于晚期,每一回可做到及时检查,实际上都是对生命给予的庄重守护。
作者: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 王俊红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